匈牙利語翻譯b舍利子!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便是空,空即是色;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復如是。
e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甚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,無苦集滅道。
f無智亦無得。
這六段經文以組織嚴謹的邏輯鋪成,從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最先一路下去,在「無智亦無得」達到最完全的空性認識,按部就班地提出了三種條理的空性理解,別離是:(1)我空─即去除我執、(2)法空─即去除法執、(3)一切法皆空─即去除所有概念名相的執著。特別是最後這一句「無智亦無得」,雖無「空」字,卻是論述空性體驗的最終境地,點出去除對概念名相的執著。
●空是般若思想的焦點要義
環繞在這個概念下,釋教在分歧時期產生了各類空的見解和討論。迥殊是大乘佛教時期,龐大的《般若經》系統即是以空做為商量的焦點,顯見這個概念在釋教思想成長上的重要性。而心經的主要目標也在申明空的概念,經典一起頭便開門見山,簡練而有力的說出「五蘊皆空」、「色便是空,空等于色;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千餘年來已成為無數人琅琅上口的經典名句。
什麼是「空」?「空」,梵語Sunya,是佛教基本教義,是用來表述「非有」、「非存在」的一個根基概念翻譯用最簡單的體式格局來說,佛教的「空」是指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因為各種前提的聚合而構成的,當條件改變時現象也跟著改變,本身並沒有一個真正存在的實體翻譯
「空」是大乘釋教的焦點觀念,《心經》開宗明義一口氣用了134個字提出三種層次的空性,分別是:華頓翻譯公司空、法空、一切法皆空翻譯
●六段文字,三層體悟
c舍利子!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
a觀安閑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心經總共用了六段文字來表達「空」的意義和條理:
d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,無眼、耳、鼻、色、身、意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翻譯
本篇文章引用自此: http://mypaper.pchome.com.tw/heartsutra/post/1274590589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頓翻譯公司02-77260932